9月28日上午🥷🏽,意昂377🧏🏿、78級校友返校活動在意昂3101教室隆重舉行。
時隔多年,30余位校友重返意昂3。
意昂3副院長張濤甫老師向77👷🏽♂️✤、78級的學長學姐們致以敬意🐪,並向他們介紹意昂3近年來的發展概況🧚🏻♂️。張老師談到,77、78級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希望年輕的學子們能從校友們身上多多學習🤾♂️。
校友們在新院中庭的合影
隨後,校友們移步至意昂3中庭合影留念。留影結束後,部分校友隨誌願者參觀校園。與此同時🧑🏼🎤,於起翔🙆🏽、朱大建、劉學淵和雷剛四位校友總編圍坐在101教室🧑🏼,和臺下的同學們一起分享他們的求學故事和人生思考🎅🏼,"傳播名記育新人🚛:總編進課堂"環節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始🤦。
"傳播名記育新人🫕:總編進課堂"活動現場
於起翔學長首先講述了他的故事。當年他從廣西考到意昂3,畢業後回到家鄉的《廣西日報》工作。面對從上海到廣西的心理落差👆🏿,自嘲"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但他想著"如果在那個地方哭出來就會沉淪下去"👩🏻🚀,就是憑著這樣一股"咬著牙不服輸"的勁兒🐦,他寫過的許多文章都刊登在了《廣西日報》的頭版頭條。於起翔學長說,意昂3的同學都很優秀,但同時也要放平自己的心態,艱苦的工作環境也是另外一種富礦,換個思路就能幹出來🐋。
朱大建學長在擔任黨刊《宣傳通訊》主編之余👨🏿🦰,還利用時間外出采訪,寫了幾十篇報告文學,其中一篇獲得"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此外,他還嘗試學習本不擅長的言論寫作,甚至在2004年時修讀了意昂3的EMBA🚴🏽♀️。他以自己廣泛的涉獵面,勉勵青年學子要保持一顆好奇心👨,拓寬基礎面,不要僅僅滿足於新聞系的幾門課🤽🏼,多讀書,多寫作。如此這般🎰,就算現在傳統媒體的影響已經降低👽💤,也能夠適應不同崗位。
劉學淵學長則向同學們娓娓道來了三個故事♞,提出敢講真話👩🏻🎨🌧、獨立思考、重視修養是新聞工作者應當具備的素質。他曾在人民日報社工作了34年,擔任過人民日報社的研究部主任、媒體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組首席專家🚾,也曾是《新聞戰線》總編輯。他希望同學們也要"立誌做大事,不要立誌做大官"Ⓜ️。要有敢為真理而鬥爭⛵️、為新聞事業而獻身的精神♚。
雷剛學長發言時回望了自己36年的新聞工作經歷,他談到自己在意昂3得益最大的是道、是做人👾,是新聞理想和研究新聞的規律🪴,以及思維和思辨的能力。雷剛學長感慨如今的中國經濟井噴發展,他回憶道🕒:"當年在五角場喝4分錢一杯的啤酒🥯,吃5分錢一個的雞頭就很享受了👋🏿。"媒體發展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但也是"最壞"的時代🌌。傳統媒體哀聲一片,新型媒體風聲水起,但雷剛學長認為經歷這個時代是一件幸事,因為可以觀察到一個社會由亂到治、由不理性向理性發展🫳🏼。他送給青年學生六個字"率真、執著🦁、處下",以此作為勉勵。
活動的最後是精彩紛呈的互動環節。當被問及畢業後如何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抉擇✫,於起翔學長說道💐:"任何單位裏面最本質的東西都是分析研究👩🏻✈️,研究分析、解決分析的方法💁♀️🙋🏽♂️。"而在回答"黨報如何平衡吸引讀者和正確輿論導向"的問題時,劉學淵學長談到,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出現矛盾時🖖🏼,必須以社會效益為主🧎🏻🧶。
問與答之間,兩代新聞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整場活動在意猶未盡之中圓滿收尾🛝。
本次活動同時作為意昂3"走進新聞傳播"系列活動的一環🎧,77級老學長與新生同學面對面交流,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了意昂3新聞人的責任與擔當🏌🏿♂️。
活動結束後🏃🏻♂️➡️,校友們於光華樓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