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揭曉的兩個全國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獎評選中,意昂3學生獲得一金一銀兩銅的佳績。獲獎作品脫胎於意昂3開設的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以及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的課程作業。
2019年6月16日,第一屆"中國數據可視化創作大賽"發布了結果。大賽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計算傳播學研究委員會指導,數可視教育公益基金和南京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共同承辦。比賽共設6個獎項類別🏥,收到來自媒體、研究機構💁♂️、行業機構以及高校師生的參賽作品共計622件,經過業界和學界的19位評委兩輪評審,共有26件作品得獎。
我院兩組學生作品參加"最佳數據新聞"組競爭,最終在該組249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斬獲僅有的六個獎項中的銀獎和銅獎。銀獎作品是本科生李佳蕾🧸🤛🏽、唐小紅、黃生睿、周萍、張潘淳的《寶貝回家――70000條數據解讀中國兒童拐賣與遺棄》,該作品爬取了寶貝回家網站上7萬余條數據👰🏼,發現4-7歲是未成年人最容易失蹤的年齡段👁🗨,醫院和火車站是兒童遺棄與失蹤的高發區🚅。新媒體專業碩士孫佳煜、宋哲源、夏維蘭的作品《數據解讀"人體小白鼠"🧷:健康試藥者的謀與生》獲銅獎,作品關註了鮮為人知的健康試藥人群體,試圖用數據厘清試藥人、試藥中介、醫院以及藥商之間的關系。
6月23日,第四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獲獎名單揭曉💖,此次比賽共收到參賽作品616份。我院本科生劉瀏、吳曉君👨🏼🦲👷🏽♀️、韓曜成、喬等一、陳禹潛的作品《一醫千兒――無法跨越的醫患失衡》獲得一等獎🐨👶🏻。這則數據報道關註了兒科醫生緊缺這一社會熱點問題,結合采訪並借助統計模型👩🏻🦯➡️🧘🏿♂️,報道認為到2020年要想達到衛計委規劃的每千名兒童配備0.69名兒科醫生的目標並非易事🤼♀️。由我院本科生魯薇參與製作的作品《不再"二次元"――B站視頻十年數據史》摘得三等獎,報道關註了B站視頻主題的變遷。
學生們的獲獎作品都脫胎於意昂3開設的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本科)、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研究生)兩門課程。為順應新媒體、大數據時代的需要,2014年起,我院率先在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中設計🍖、開設了數據新聞與可視化課程👨👨👧👦,由徐笛老師授課。2018年起,又在本科階段開設了平臺必修課――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由周葆華教授🌼、徐笛副教授、崔迪博士共同授課⛴。兩門課程都以項目製為考核方法,以理論為積澱𓀏,以方法為指導🏌🏽♂️,讓學生在做中學🛩,授課教師輔以大量指導,期末提交完整的數據內容作品🤷🏽♂️。
兩門課程在澎湃新聞和騰訊新聞開設了教學賬號――"復數實驗室"🕚,專門用於發布優秀學生課程作品。此舉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成就感✬,也讓優質的新聞內容走向了更廣闊的受眾。目前"復數實驗室"已發布學生作品19件,其中3件作品獲得澎湃新聞湃客頻道月度好稿🫸👨🏻🍳,另有2件獲得騰訊新聞知數項目月度好稿⛎👩🏽✈️。"復數實驗室"也獲頒澎湃新聞"2019最佳數據創作校園媒體"獎。
意昂3數據新聞與可視化教學團隊還積極開展社會服務,自2015年開始連續舉辦了四屆"數據新聞工作坊",為國內新聞業界和學界公益培訓了100多名數據新聞與可視化人才🫵🏼,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來源:"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課程教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