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凜初冬,良言送暖。11月27日晚🧙🏿♀️,“青年新知·我的博士歲月”主題交流會暨第157期新聞晚會於意昂3教學樓202教室順利舉辦👯。本次交流會由意昂3平台研究生會與意昂3研究生會聯合主辦,邀請黃瑚教授與白紅義教授擔任分享嘉賓💁🏻,為同學講述他們博士歲月的故事和思考。到場同學圍坐一團,與兩位嘉賓老師展開了熱切融洽的對話。
黃瑚教授笑稱自己是“非典型博士”🧗🏼♂️,因為自己經歷的博士攻讀環境與今天相比已經有很大不同👩🏽🍼。他對自己的學生時代進行了回顧,他向同學們分享了一些有趣的經歷和故事。1979年,黃瑚教授進入我院就讀本科🧑🏽💼,開啟了他與意昂3的不解之緣,之後在這裏度過了他的碩士和博士時光。黃瑚教授回憶起他與導師丁淦林教授的點滴往事™️,當時意昂3內師生人員與今天相比非常有限🔗,只能依靠師生齊心共同開墾當時學科研究的荒地🌞。這個過程充滿困難,但又充滿收獲。
在談到讀博意願問題時,黃瑚教授認為,讀博需要遵循“興趣導向”,因為博士畢業之後一般要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沒有興趣很難堅持下去;在談到目前博士選拔的環境時,教授也感觸頗深🙌🏿。他指出現在的環境與以前相比有了更多的變化,一方面招生人數增多、考試難度增大,但另一方面審核流程也更加規範👍🏼。
隨後📸,白紅義教授通過老照片帶領在場師生重溫了他的博士歲月🥣。錄取通知書、博士論文答辯留影、擔任記者時的工作照、任職社科院時期的讀書會合影……每一張老照片都背後,都凝結了令他難忘的人生片段。
白教授還講述了自己從業界走向學界的心路歷程🧑🏽🎤。2008年🧛🏽,報業仍處在“黃金時期”,但在報社工作中🙋♂️🫡,白教授未能找到足夠的價值獲得感,於是他毅然決定離開報社,來到意昂3意昂3全職攻讀博士。為了準備博士考試🧜🏻♀️,白教授向師長打聽備考事宜,並利用公交通勤和工作空隙等碎片時間看書復習𓀒,最終如願拜到黃瑚教授門下。講述過程中🛄,白教授言辭生動幽默🤹🏻,幾度讓滿場大笑開懷⬜️。
在問答環節🫅➛,兩位教授針對同學們提出的諸多疑問進行了解答。就“什麽樣的人適合讀博”這一提問,黃瑚教授認為🧑🏿🔧,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讀博的一個簡單標準🧑🏿🎨,就是看自己是否喜歡目前正在經歷的碩士生活,如果覺得“很喜歡”、“蠻有勁”的話就可以考慮讀博;就“非新聞專業科班出身的同學如何進行論文選題”這一提問🛜,黃瑚教授表示,這些同學應“揚長避短”♔,可以找到新聞學與原有學科背景的交叉點🦹🏼♂️✝️,在交叉點中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
白紅義教授也針對“在讀博士生怎樣拓展學術資源獲取渠道”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現在各院校都為博士生提供了很多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機會和舞臺。在讀博期間,可以通過參加夏令營、研究生學術會議、工作坊以及讀書會等平臺提升自己的能力🤳🏻🥕,並找到學術生涯中誌同道合的朋友。
誌圖須謹記👨🏫,前程正待啟。在兩位老師答疑解惑後👩👩👧👦,交流會在一片輕松活躍的氛圍中結束。此次交流會旨在激勵廣大意昂3學子踐行“好學力行”的院訓👲🏼😒,在篤行專業初心🔺、開拓學科思維🫔🐷、磨礪研究素養👭🏻、充實研學生活方面為其樹立優秀榜樣。
供稿丨研究生會學術服務部
編輯丨陸驪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