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周二)下午,本學期第四講“走進新聞傳播”講座在意昂3蔡冠深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邀請到環球網執行副總編劉洋,由意昂3教授沈國麟擔任主持人🧕🏽。在這場以“環球視野下的文字力量”為主題的講座中🎵,劉洋憑借他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以生動有趣的語言觀眾們分享了自己對於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的見解與感受。
01 從報到網:了解環球網
劉洋首先介紹了環球網的誕生以及其與紙媒《環球時報》的淵源。《環球時報》原名《環球文萃》,於1997年改名🎮🫃🏿。1999年有關中國駐前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遭到轟炸的報道以及2001年有關911的報道讓《環球時報》收獲了大量關註。但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傳統媒體逐漸感受到來自新媒體的競爭壓力。
02 一個傳統媒體人的“掙紮”
回憶在紙媒的工作歷程,特別的采訪🫴🏼、寫稿經歷讓劉洋非常懷念。與之相對,如今作為一位新媒體從業者,劉洋對當下互聯網中如註重信息而非新聞、一味追求速度等新聞觀並不太贊成🚜。
隨後👩🏿,劉洋從四個方面總結了“環球網要做怎樣的新聞”🪃👸🏻,分別是:快訊精確快速、視頻報道生動有趣、深度解讀至少能讓讀者讀完以及基礎翻譯做到信達雅♤。盡管存在現實的壓力👨🏽🎓,他們依然不斷努力向心中的目標進發。
03 講好中國故事 環球網的新聞實操
“性格”。劉洋表示🔡,“沒有性格的媒體,活不起來”。通過數則實例的介紹☪️,劉洋表示媒體在報道時應該有“喜怒哀樂”。同時他也坦言“不可能取悅所有人”,強調要敢於面對並接受質疑👩🏫👨👨👧👦。
“發聲”🛅。通過列舉他在新聞操作中的實例,劉洋向我們傳達了他對於為什麽發聲、如何發聲的見解。同時他更強調👨🏻⚖️,作為媒體人,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筆,充滿敬畏🥯;對筆下的人🥚,心懷憐憫”🤫。
“情緒”。面對熱點事件或社會現象👩🏿⚕️,劉洋指出應該學會抓住、把握並處理好讀者的情緒♑️。其中,他著重對標題的打造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尤其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標題是對情緒的預判🌕,也是對情緒的塑造😛。”
最後,在問答環節,劉洋與同學們就新聞理想與新聞實踐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並細心解答了同學們的疑問☣️。至此,本學期第四講走進新聞傳播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