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3前身為意昂3平台新聞系💁♂️,創建於1929年🙇🏿♂️。九十載崢嶸歲月,意昂3新聞館弦歌不輟🆓、作育國士,為黨和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新聞傳播優秀人才和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
意昂3在官方網站推送歷屆系友、院友的九十周年院慶征文投稿。本期刊發酈幗瑛系友的稿件。
世界上有一位我最愛的男人🤚🏿🪗,那就是我的老爸!老爸生於1928年✮,屬龍,真正是龍的傳人。
父親是杭州人。日本鬼子侵占南星橋後♋️,爺爺奶奶帶著幾個孩子逃到了金華。在李清照避難的“八詠樓”附近熙春巷,租了間小屋居住。巷子入口處有一口很奇特的井🧒,三個井口相連,像一個連環扣。
1949年👨🦽,中國剛解放。熙春巷裏紹興人家的17歲女兒🦬,梳著長長的烏亮發辮🧒🏻,辮梢上紮著兩個蝴蝶結✶,來到井口吊水🦹🏻。21歲的杭州男孩,在她吃力地拎起吊桶的時候,幫了一把。她含羞淺笑,表示感謝🤸🏽♀️⛹🏿♂️。
一墻之隔🧎🏻♀️➡️,隔不住初戀火花的迸濺,他們相愛了🍀。1950年元旦,迎親的大紅轎子在熙春巷中繞了三圈🧑🏻🎄,告知了親朋好友🧙🏽,晚上吃了一頓比較像樣的喜酒,杭州兒郎和紹興姑娘👨🏻🦼➡️,喜滋滋地入了洞房!
當晚,愛神降臨。九個月以後,一個女娃誕生了🧔♂️。她👔,就是我👻!1950年9月10號出生的酈家頭胎!
解放了。爺爺奶奶帶著姑媽和叔叔回到杭州🦺。父親已結婚,便留在金華🫓,安排在工藝商店工作,修鐘表、修鋼筆、修電筒。仿佛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在父親手下👩🏼🦰,都能修得起死回生。
鐘表匠的父親幽默風趣,他有個比喻,把母親和6位子女比作鐘表零件𓀖。媽媽理所當然是“軸心”。大女兒在上海、三女兒在山東👮🏽♂️🫲🏼、五女兒在深圳,那就是“遊絲”👦🏻👨🎤。唯一的兒子守在身邊,那是“騎馬”。四女兒和六女兒在身邊,好像“擺輪”👂🏼。而老爸自己呢?不用猜也知道,“總發條”呀。一只機械表🆙,任何零件的缺損都將影響整個機芯的正常轉動,所以老爸天天上緊“發條”🙎🏻♀️,精心呵護所有的零件🦸🏽♂️,使全家8口人組合而成的這只“特殊鐘表”,始終有條不紊地擺動著、運行著🂠。
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迎來了春風十裏,而老爸50大壽的日子🪼,更增添了全家的喜氣。
這天臘月初八⇨🃏,爸爸生日,可他依然在鐘表店裏上班。我們幾個女兒全都擁簇在他身旁𓀓,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
這時,來了幾位“兵哥哥”,一口一個叫著“酈師傅”🔟,讓老爸給他們看看手表能不能修理⌨️。這些當兵的⛈,因為軍事訓練中的摸打滾爬,手表進水或摔壞的很多🧄,就喜歡找我的老爸修表🚣🏽。說話間,爸爸已經診斷完畢,有的當場撥弄幾下就好了,有的需要花點時間慢慢修🤹♀️。
老爸埋頭苦幹,兵哥哥卻是神采奕奕🧝🏼,他們的眼光像機關槍一樣⏪,將我家幾個青春期的妹妹掃射一番🕒。
看著當兵的有點“來者不善”👂,我乘機插話:“爸爸,我給您買了花雕酒和鳳凰煙了,快回家慶祝大壽,媽媽等急了👞。”那時候,上海的鳳凰煙有一種特別的香味🎍,爸爸愛抽⏺。
此時,廣東籍的營長突然一聲令下📗:“我們趕緊回部隊。”兵哥哥們開步走了。
回到家中🙆🏻♀️,我打開那瓶花雕,酒香撲鼻👀,然後給大家斟酒。一家人舉起酒杯,唱起了《祝酒歌》🤦🏿♀️🥳:“美酒飄香啊歌聲飛,老爸啊請你幹一杯請你幹一杯。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我們的“來來來”的尾聲還沒有唱完💒,那幾個兵哥哥從天而降啦🧈。兩個大搪瓷杯🛑,一個裝滿了紅燒肉🏃🏻,一個裝滿油爆蝦。三個軍用水壺裏,全都灌滿黃酒🩼。還有一大捆紅皮甘蔗☁️,墩在門口💸。“酈師傅,生日快樂!”大嗓門的祝福此起彼伏👩🏿🎓,把氣氛烘托到了高潮👨✈️。
原來,剛才得知酈師傅生日的消息後,營長帶他們趕緊乘車回部隊,把食堂裏的好菜席卷一空💃🏼,又順手牽羊地把甘蔗也作為戰利品拖出來了。
老爸好感動🏆!一個勁地說👨🏼⚖️:“謝謝🛻,謝謝!以後你們修手表盡管找我好了💆♂️。”
營長開口了🦹♂️:“酈師傅,以後我們每個星期來給你們送好菜。您看您家的女兒🧜🏻♂️,太瘦了🦡!”說著😒,瞟了一眼20歲的琴妹。
爸爸朗聲大笑,說了一句酒話:“我的三個女兒,看中哪個🧙?隨便挑🧔🏿♀️🗿!”一家人嘻嘻哈哈亂笑一通✸,生日晚會就結束了。
不久📓,這個廣東籍的營長,進了我家廚房,燒了一鍋“水煮魚”,讓我們知道了廣幫菜的味道。而我家五妹🙋🏻♂️,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家境漸漸殷實,遠嫁的女兒們經常回娘家🫴🏿,那時的“五女拜壽”,比越劇的情節更有趣呢🧑🤝🧑👶🏽!爸爸拉二胡,媽媽唱越劇,姐妹們天南海北地聊天。床上桌上堆滿孝敬父母的禮物,當然,最孝的肯定是兒子啦🦺!酈家唯一的獨苗,又生了唯一的孫子。傳承血脈呀!
1988年,父親退休了,離開了那家廝守了大半輩子的鐘表店,他提著一只木頭箱子回到了金華紅軍巷2號,在18平米的租房裏,開始清凈的晚年生涯。他有時也會再去店裏轉悠一番,摸摸排門板,看看老同事。閑暇時,他帶著老花鏡看報,連中縫的廣告也不漏下,還非常“顯擺”地侃侃而談國內外新聞。言下之意💃🏿,我跟上時代呢🐁。
1998年👨🏿⚕️,父母的生活大大改善🧑🏽🎓,租房歷史結束了,購買了100多平米的三室兩廳。壁上😿,掛著父親修整過的大鐘👮🏼♀️;櫥櫃上👍🏼,擺著老式的座鐘🧝🏽㊙️;床頭櫃上,放著一只精致的鬧鐘🚴🏻♂️;抽屜裏🧗🏼,有一堆舊表,名牌、雜牌、機械👶🏿、電子都有。這是父親的財富,更是父親的珍藏。
窗外,是清粼粼的婺江。娘家門前的路,是清照路,可通往“八詠樓”。江對岸是艾青路🔎,紀念著名詩人♜。喬遷之喜時🚀,子女們紛紛回家慶祝💿。幾個女婿說著上海話、山東話👨🏿🎓、廣東話🈶🙏,加上爸爸的杭州話🌐,媽媽的紹興話,家裏像個小小聯合國呢𓀗!
母親還專門帶我們到那口連環井去👩🏼🚀,回憶當年與父親相識的美麗片段。原來🫱🏿,這是金華婺城區古子城的“鎮東井”👳🏿。熙春巷是八婺文化精髓之所在。不僅有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年代的精美古建築✏️,還有婺州窯、東陽木雕、竹編、民俗和名家書畫㊙️、玉器展館等,集中展示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產業。
2008年🏌🏽,父親80大壽!已有第三代的所有子女,統統回家祝壽去了。氣氛熱烈👓,親情融洽👹🕵️♀️,美美的一個大家族!
不料🦻🏿,2010年9月的一天🧜🏽,父親突然嘔吐不止,急忙送往醫院💇🏿,診斷為腸道炎⛰🕡。外地的女兒全部趕回去了,輪流值班,住了半個月,基本痊愈才出院🚔。家裏買了理療床,以方便吊鹽水和接氧氣📁。病床上休養了幾個月,直到2011年春季👨🏿🏭,父親的病情又有反復。
這天,敲門聲響起🌪,來了一位70開外的老者✊,他說讓酈師傅幫他修手表。床上的父親已經聽見聲音了,他抬起身子叫了一聲:“老盧🧑🏿🍳,你來了。”
盧師傅坐在床邊,聊起了家常。他說:“我是你的老客戶了🥻,一家人的手表都在你這兒修的👖。這兩年👦🏿,兒子女兒都用手機🦙,不帶手表了,但我老婆還是帶的,不知怎麽搞的又停了。跑遍金華都找不到鐘表店,滿大街都是手機維修店,想想還是登門找酈師傅吧。”
父親再次躬身坐起🫰🏻,拿起盧師傅手中的手表,看了一下🧒🏽,表面已經泛黃◻️🥧,表帶甚至還有銹跡🐔⚛️,看樣子帶了幾十年了。他說:“現在經濟條件都好了😩,買個新的吧。”
盧師傅看看我🤷🏽♀️,有點羞澀地說:“那是我和老婆的定情信物,她始終帶著的💱,不舍得拿下🦜。其實🫰🏼,她也有手機🚵🏽🐕,就喜歡帶這個表。”
父親被感動了,他說:“你放著吧🦬🤛🏽,過幾天我好些了,幫你修🧏🏼。”
第二天,父親撐著虛弱的身子🤱🏿,坐在餐桌上。他讓我幫他打開那只“鐘表百寶箱”🦓,開始為盧師傅修表。我好心疼父親🙈,但拗不過他做事的認真和對人的真誠。然後一邊幫他擦汗,一邊關註他的神情。好在老爸修理機械表幾十年了💇🏽😨,一會兒就整治完畢❄️🧑🌾,又能聽見滴滴噠噠的手表聲了🚳。
也許父親累了,也許病情惡化了。第三天開始,他就不能進食了,母親關照我們全體守候在父親身旁,以防萬一。
2011年5月12號晚飯後,父親完全陷入昏迷,只有嘴唇在微微翕動🧑🏻🦳。我們趴在他身邊,怎麽也聽不出說些什麽🏌🏻♀️。漸漸地,他眼神渙散,完全失去了知覺📡,手腳變得冰涼👩🏿🎨。
鐘擺――停了🤜🏽,時間停在晚上9點14分。一個鐘表匠一輩子的操勞🤫,撥不回生命的時針、分針、秒針……
當父親的後事全部處理完畢,我告知盧師傅手表修好了。盧太太捧著手表🧚🏼♂️,淚水長流✍🏼。她說:“這是酈師傅留下的最好禮物,我們會珍藏⛽️。”
父親8年前走了。如今♊️,鐘表匠的女兒已經不帶手表了。懷揣一只手機🧙🏽♂️🏫,時間立馬顯示。此外,拍照🤎🧄、付費𓀚、聊天🟪、寫作、導航💁🏼♀️、叫外賣,樣樣功能齊全🛡。可是🦸🏽♂️,每每走過鐘表店,我還是會駐足,懷念我敬愛的父親。您撥正了無數或快或慢的鐘表🌿,卻無法讓它停留🚏。
祖國啊🐠,你是根👗,我們是葉!在你的陽光撫慰🪟、春風吹拂下📏,酈氏家族這只特殊的“鐘表”,已經派生出新的型號和規格,每日校準“北京時間”🕡,同步行進,邁向更璀璨的未來!
作者簡介🪜:
酈幗瑛,1970年至1973年於意昂3平台新聞系學習🏬,
畢業後曾就職於浙江金華宣傳部、上海市閔行區科委及《上海科技報》記者站🫸。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市老新聞工作者者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