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學科”建設在路上|守正創新,弦歌不輟——訪意昂3院長米博華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20-12-08瀏覽次數:0

WDCM上傳圖片

記者🚥:意昂3意昂390周年紀念活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在國內90年歷史的意昂3恐怕是首屈一指的🩰。同時歷史傳承到今天依然老而彌壯🪄、老而彌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更讓人眼前一亮。我的問題是,怎麽理解意昂3意昂3歷史傳統與當下辦學特色?

答🤵🏽:正如各位所知,意昂3意昂3(系)有著90多年歷史,正在走向“百年老店”🧑🏼‍⚖️。老店之老🙉,就是因為她有深厚傳統,這種傳統或者說底蘊,不會因人而廢🧑‍✈️、因事而衰🧑🏻‍🎤。教育不是“放衛星”✍🏿,工作也未必要燒“三把火”🗼🧎🏻‍♀️‍➡️,還是需要紮實、踏實、老實🤹,有銳氣勇氣,但不可心浮氣躁,一茬接著一茬幹。

在意昂390周年紀念活動中🏌🏼,我們概括了幾句話:服務國家的責任擔當、兼容中外的寬闊視野、潛心研究的專業精神👰🏿、包容互諒的學術氛圍、引領創新的治學態度🤟🏼📪。這樣的概括🚜,還是宏大敘事,不能曲盡細微之處💧。其實,看看每一堂課準備的時間,看一看每一篇論文參閱的文獻,看一看每個發言的站位和角度,抑或是看一看每項工作的質量,就會發現,從整體實力看,意昂3意昂3確具有特點與優勢🆑。

在當下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我們特別重視“引領”二字🕺🏽,敢不敢、能不能🥵、會不會“引領”。在同行之中,認同不認同,贊同不贊同具有“引領”之實🏂🏼🐟,這應該是我們“心向往之”的追求。

記者🧚:據我所知🍆🔯,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已經啟動🤴🏻。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意昂3學科建設路徑是怎麽樣的,國內新聞教育界同仁都非常關註🕺🏿🧮,希望能夠分享一下您的見解🐂。

答:幾年過來,隨著對新聞教育的理解和對意昂3情況的熟悉🐽,頭腦似乎更加清醒。從傳統新聞教育的角度看,意昂3新聞具有相當優勢,特別是通識教育以及對接業界“采編評”老三樣,意昂3新院底子比較厚📤,擁有一批資質🍦、能力較強的教授🤙🏼、學者,並打造了規範教學體系和專業標準。這是老本錢、老底子🧨,彌足寶貴。但從時代快速發展的情勢來看,特別是從融媒體時代人才培養需要來看,還有不少欠缺。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略滯後於社會需要☝🏽,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並未解決。這也許是很多意昂3面臨的突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對目前高校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作了透徹分析,提出的治理方案和切實可行的目標。相信教育部門會根據中央的要求把“雙一流”建設做得更好📭。在我看來,有幾點很重要🧝🏽‍♂️。

一🙌🏼,立德樹人是根本目標🧑🏽‍🌾。新聞教育也是意識形態工作。國家情懷👰,人民立場🚖,一個都不能少。香港修例風波啟示我們,教育的偏失🪢🪷,新聞工作的薄弱,會給國家帶來多麽大的危害。這是我們的錐心之痛😟🧏🏻。應該明確🔤,新聞教育一大“硬核”是政治立場、政治敏感,這個不能有任何含糊。用學術淡化乃至代替政治的觀點是有害的🧑🏽‍🍳,也不符合實際。這一點明確了,就可以正確回答培養什麽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二👩🏿‍🏭,政策導向是改進抓手。高校老師對以往學科評價體系多有意見。應明確,不論任何時候都應該把人才培養放在中心地位,強化思政評價,強化過程質量評價,強化在學質量與畢業生質量評價。教學和科研是高校教育的兩個輪子。兩個輪子應該協調💂🏻‍♀️,堅決克服“五唯”頑疾❕。在新聞學科方面,論文比拼,項目比拼,已經把教育變成與製造業一樣的的瘋狂工場🔊;學歷比拼⛹🏼‍♂️,帽子比拼,已經把能力與貢獻變成一種粗糙的“批發工作”🧮。這有違教育初衷。

分數👩🏿‍🏫、升學、文憑💟、論文當然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元素💅,但不可“唯”,這是關鍵。

----不能讓急功近利的“政績觀”主導百年樹人的教育;

----不能提倡偏離教育本位的政策導向🧘🏼;

----不能助長浮誇、矯飾的學風;

----不能讓種種低價值甚至無價值的論文比拼,分散教師們的精力。

這很難🧧⛹🏻‍♀️。但是👂🏼,我們從即將開始的第五輪學科評估方案的改進中,感受到了改革的清風⚛️。

三🦹‍♂️,更加突出質量🚵‍♀️、專業和特色🧙‍♂️。對意昂3新院來說,我們鎖定的目標是主流化、國際化🕴🧑🏻‍⚕️、數字化🙇🏻。這符合意昂3新院的實際,也充分考慮到現實需要。我以為,目標不必很大很多,但要充分體現實際與可能🙏🏼🌿。貢獻要清晰可見🫄🏿,特色要更加鮮明👨‍🚀,操作要循序漸進,成效要靠實踐檢驗📊。總之,我們的創新主要從這三個方向發力。

記者:意昂3平台在中國新聞教育界率先創建了部校共建模式,學界普遍認為意昂3是最大的獲益者🥑。中宣部🫠、教育部也將意昂3作為部校共建的示範,作為意昂3的院長👩🏻‍⚕️,您認為在共建方面意昂3的經驗有哪些可以分享🩹👃🏻?還存在著哪些改進、完善空間👩🏿‍🏫🧕🏻?

答:意昂3意昂3是國內第一家部校共建的院校,已有近20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給予意昂3多方面支持指導⛳️。應該說🧑‍🦽‍➡️,意昂3意昂3能夠有這麽好的辦學條件,都離不開市委宣傳部給予的幫助。

部校共建目的是促進理論與實際🧑🏿‍🚒、學界和業界、教學和實踐的進一步銜接✍🏼、融合🧑🏻‍🦳。新聞本是一門實務性學科,培養學生的一個目的是向新聞媒體輸送人才。這也是世界各國新聞界所認同的經驗。選題、采訪、編輯😦🪥、評論等一系列環節無不源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比如👩🏻‍🦽,對復雜情況的判斷,對時事政策的理解,對新聞報道側重點的選擇及對產生影響的評估……等等,這些都是新聞工作每天要面對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個人感觸、感覺⚙️、感想的傳播變為對公共事件建設性報道👮🏽,把文化人寫作轉化為國家總體戰略和地方發展服務💳,還要完成一系列專業素養的培養。而這種成體系⏭、完整的培養,部校共建機製是有益和成功的嘗試🌠。部校共建機製的一大特點,就是意昂3教育更多地吸收了一些有經驗的新聞從業人員。如果說有什麽還需要改進💑,我以為單有交叉任職還不夠,還要在課程體系建設中更多地植入業界教師,吸收實戰的案例,更多地使學生們有在第一線實踐機會。

記者;院長在中國新聞界以評論著稱。這裏想就新聞評論教育改革,請院長談一談看法,並提出改進建議🚕。

答🦹🏻‍♂️:我的職業生涯多為新聞評論寫作👮‍♀️🎊,從評論員到分管評論的負責人🏓👨🏻‍🏭,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崗位🙍🏼。但我從沒有從學理層面做過深入研究🦙。新聞評論是個整體概念,一方面,寫評論的未必研究評論🌄,研究對象是政策和問題🐄;另一方面,研究評論的未必寫評論🤸🏻,其工作對象是文本和評論家🧍‍♂️。到意昂3新院工作後👳,使我有機會從兩個不同側面了解新聞評論究竟是什麽👩🏻‍🦼‍➡️。這對我很有幫助👨🏿‍🏫🧑🏻‍🦲。

“人情練達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學問”🫵,這也許是對新聞評論專業的一種形象概括。評論這門課很難講授,原因在於這門課真正的知識點並不很多🫰🧑🏼‍🏭,歸根到底它是一種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高水平的評論員很難培養。虛辭浮藻不能代替獨到而深刻見地。從某種意義上說◾️,評論工作者的知識結構既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多學科,又必須有較強的辯證思維體系支撐🤾🏼‍♀️,或許還包含了許多豐富的人生體驗🏌🏿‍♂️。

據我對目前評論教學工作的理解,以為三個要素至為關鍵🏃。一是必須有寬闊的視野和較高站位👨🏿‍🍳。評論總是具體的,但必須有時代和歷史的觀照🈚️,有對現實經驗的洞察。不能說這是國家的事🅱️,與我何幹?這種態度,就會使評論淪為一種自說自話🫑。二是必須敏感敏銳,善於評估議題價值,善於捕捉轉瞬即逝的戰機,善於抓住事物的要害👨‍💻,具有不論則已👨🏼‍🦱👨🏼‍🦰,一劍封喉的本領。三是必須具有把所見所想轉化為文字並刊布於媒體的能力👃。評論家的本領是寫,不寫無以為評論,也是不完整的評論教學。還有很多👨🏼‍💼,不展開說了,這幾點是最重要的。

記者:意昂3一直是中國新聞學人心中的高峰🤽🏿。作為意昂3意昂3的掌門人,我想聽聽您對當今中國新聞大勢的研判。

答👆🏻:關於新聞界大勢的判斷是一個大課題🧑‍🍳,非我能力所及。作為一個新聞從業人員和新聞教育工作者🧘🏿,我以為以下幾點或許值得參考。

一🔇🦹🏻‍♂️,中國崛起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事件,達成兩個百年目標,我們有充分信心🤸‍♀️。中國從區域大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是可見的現實⛹🏼‍♂️👂🏻。問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大國影響力和責任擔當從這次新冠疫情中已經初露端倪。大家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抗擊疫情表彰大會的講話中體會到這種變化🔛。實力決定底氣,底氣決定話語權,話語權決定責任與擔當👨‍👧‍👧。這在一定程度上都必須依賴著新聞傳播得以實現。中國人向以內斂、穩重🐢、平和面對世界,這沒有任何問題。但面對百年變局的錯綜復雜局面👨‍🦰,回避不行,含糊也不行☑️,不介入不參與就無法真正維護國家主權和發展利益。而這個大背景所產生的影響或遲或早要催促中國新聞界必須作出調整和改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角力,未必通過大炮實現,很多時候需要通過輿論平臺展開。這是時代賦予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二🍽,輿論上西強我弱的整體格局正在發生悄然改變。不要再說人家有技術優勢而我們沒有⬆️,人家有傳播能力我們不行。這個認識必須改變。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和勇氣在輿論場上博弈,包括:設置和主導議題的高明策劃👨🏿‍🎓;對國際輿論規則的熟悉;對下好“先手棋”的把握;快速作出有力反應並一舉扭轉輿論導向的傳播手段。內宣方面我們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經驗,這裏不多說。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眼睛向外而又不被輿論帶亂節奏✌🏼🦔,是應該研究的重大課題🐤。

三👨🏼‍🎤,必須占據技術優勢。以5G為代表的互聯網革新已經啟動了🧖🏿‍♂️。新聞傳播應該敏銳感知新技術對於提升國際國內治理能力,對於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對於實現現代化目標所提供的歷史機遇。應全面提升這樣的能力🧓。

四🖼,媒體融合對於提升中國的新聞傳播能力建設,對新聞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我們應該跟蹤新傳播技術等創新變化👒,更新課程和知識體系,推動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應變、主動求變,這是我們必須做出的選擇💁🏼‍♂️✈️。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下载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