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意昂3平台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承辦的“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研討會(第一場)在線上成功舉辦🪇。來自全國知名新聞院校及研究機構的頂級專家學者參會,就“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的可行性🛕、建設方式與步驟,以及教材建設推薦名單等議題進行了充分研討🍂。會議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教授主持🛗。
高曉虹教授首先介紹了此次研討會的背景✖️,認為當前國際形勢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亟需建構🫲🏿。打造“中國新聞學”,需要編寫一套體現中國立場、中國理論、中國實踐、中國話語的優秀教材🎵。高曉虹教授指出,“中國新聞學”教材的建設是新聞傳播學界的一件大事,唯有廣泛集納學界和業界專家的智慧,才能建設一套高質量的教材。
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教授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認為教材建設質量直接關系人才培養質量🍂。“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分清輕重緩急,對於融合新聞👨🏽🚀、國際傳播這兩個共識較少🙃、較為缺乏但關註度高的系列教材,可優先編寫,體現出時代性、地域性、實操性、系統性🚢🤱。就具體編寫方式而言🙋🏽♂️,林如鵬教授認為可以采用教材基地專家委員會指定人選與公開招標兩種方式,並且允許兩三個團隊同時就一門教材進行編寫👷🏼♀️,以提高編寫和出版效率。
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強月新教授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國家戰略三個維度強調了教材建設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新聞學”教材的建設需要解決“老化”“玄化”“西化”這三個問題,不忘本來🖐🏻、借鑒外來👙💐、面向未來,同時加強頂層設計🔯、穩步推進、分類指導。
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胡百精教授從高校經濟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的經驗出發👈🏿👨🦱,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首先必須牢牢把握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的定位,這套教材的編寫須由資深專家領銜、團隊作戰,跨學科、跨校通力合作。同時🧔♀️,在具體的編寫中也需要處理好從概念出發還是從問題出發🛴、如何對待中西關系🧚🏻、堅持教材本位還是學生本位三大難題。
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教授強調,“中國新聞學”教材要體現出中國特色🧛🏻♀️,在做好價值觀教育的同時,兼顧基礎性、前沿性、系統性、權威性。“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要處理好體系建設與散點式建設的矛盾🧑🏻🔧。在當前全媒體時代🎥,一些新且急的教材亟待成系列、成體系地建設🏃♀️➡️。由於當前學科之間的邊界在消融,這要求能夠以前沿眼光、跨學科視角來進行“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在編寫的過程中需要多人、跨學科的通力合作。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與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社會科意昂3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唐緒軍教授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突出中國實踐、中國經驗和中國理論,進而形成適用於中國實際情況的理論體系👳♂️。“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遵循“史論先行、逐步拓展👵🏽、以我為主、不拒他者”的十六字方針。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史論類教材仍然需要補充,融合新聞、數字新聞、新聞實務等領域的教材亦應拓展👷🏼♂️。就建設方式而言,他認為應將書目擬定與挑選編寫專家相互結合☂️、同步考慮👩🦯,同時廣泛邀請業界專家參與到教材編寫過程中。
中國社會科意昂3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胡正榮教授提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必須註重兩個“結合”☝🏼,一是將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合考慮,二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考慮。同時,教材建設本身需要落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三化”要求,建設全媒體、多場景教育教學資源。此外,“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還必須考慮兩個“兼顧”👰🏼♀️,既做到理論、應用🔓、實踐的兼顧,又要做好核心、體系及交叉的兼顧。
中國新聞教育史學會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特聘院長張昆教授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必須跟隨時代發展調整課程書目🧑🦰,既做加法也做減法⏯🧑🎤。同時樹立立體教材概念,為教科書配套建設參考書、文獻庫、案例庫🚅、數據庫🌡。對於涉及面廣的基礎專業(歷史👩🏿🦳👷、理論、方法類課程)教材要精益求精;對於新辦專業(如國際新聞與傳播、網絡與新媒體發展、時尚傳播)教材建設要解決有無問題🧑🏽💻🍄,分清輕重緩急,穩步推進🧸。其中🏜,基礎類課程教材偏向由資深教授主編,實務類課程教材向有實操經驗和理論修養的中青年學者傾斜🤵🏽♀️。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執行院長周勇教授主張“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需要把握三個“有”:一是有核心內容,二是有最新成果📺🤵🏽,三是有可持續性。就具體建設工作,他提出了“重大”“急迫”“基本”“前沿”四點建議。一是以基礎史論類教材為先🪱,建設能夠承接起學科轉型升級和國家建設需要的四梁八柱型教材🤭;二是迫切需要建設當下學科急需及順應國家社會發展需要的教材🫶🏽;三是考慮建設能夠對學科整體起基礎性支撐作用的特色門類教材🧝🏻♂️🩰;四是建設一兩本統合學科前沿特色領域的教材。
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處長王曉紅教授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需要理解其本質和特色🐑,理解新技術變革,理解中西思維方式差別🏰。就教材編寫而言𓀈,她提出了六點具體建議,一是借鑒合作小組形式,加強對新知識與觀點的討論,打造高質量教材;二是厘清“中國新聞學”教材與專業的關系🧩;三是處理好各個高校規劃教材和國家統編教材的關系;四是樹立“一體化、系列化和立體化”思維;五是充分考慮在組建編寫團隊🙍🏽♀️💅🏽、教材編寫和教材出版發行等層面的質量把關及其難度問題;六是組織編寫案例分析型教材🪮,以期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教學案例庫建設。
高曉虹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建設“中國新聞學”教材已經具備了比較豐厚的思想資源、歷史經驗和現實基礎🕢。“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考慮專業教材的存量和增量,對於當前擁有的較為紮實的史論、實務類教材的存量👔,這類教材可以考慮分期🦶、分批建設📚;對於國際傳播、網絡與新媒體這些新專業的教材增量🫱🏿🏊🏽♂️,需要抓緊建設。教材建設是一項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長期工程😞,需要不斷更新、不斷變化。教材的表現形式可以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這樣既能符合當前媒介技術時代對教材的要求😓,也能凸顯新聞傳播學科的應用性👩🏻⚖️。“中國新聞學”教材可以考慮采用主責單位和主編領銜的“雙負責製”,不僅需要主編對教材的編寫、出版等工作負責🧗🏻,也需要主責單位對這些教材建設進行過程管理👰🏼♀️,確保教材能夠如期、保質保量完成。
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米博華教授談到👨🏻🦯➡️,作為中心主任,首先感謝大家在百忙中參加視頻會議。大家都做了認真準備🎮,信息量很大,專業性很強🧎♀️➡️,給人啟發,受益不少🏇。各位專家發言角度各有不同,歸納起來是否可以總結為這樣幾個意思👨🏭:(一)為什麽要幹🤒?教材建設對於國家發展、對於學科發展🎒、對於教學改革🔃,都必須快速推進。(二)準備幹些什麽🔙?有的講頂層設計,有的講中觀構想,也有的講具體目標,總之💂🏻♀️🟠,此次研討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下一步工作方向。(三)怎麽幹?大家給出了不少好建議,好辦法,我們都一一記下。工作的邏輯起點是調查研究。基地正是從這個基礎工作抓起😧,擬召開包括學界👨🏽⚕️、業界、政府管理👨🏻💼、出版四個方面的系列座談會🌱,還將進行網上調研。這個工作剛剛開始🦻🏿,不久將來,調研和數據匯總後將會對建設有更加清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國新聞學”教材研究和建設是個緊迫任務❤️🔥,但同時又需要做紮實的努力🤸🏿♀️,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聚集起專業的全國力量🎬,同時又明確各實施主體,調動多方面積極性🙆🏼♂️;二是不忘本源,尊重以往經驗🌚,但同時更要關註好發展的新問題🧛🏿♀️;三是按照輕重緩急安排工作🍞,分類指導,重點推進;四是既要重視整體設計🧎🏻,也不求處處完善🟰,邊幹邊學,邊充實邊完善🅱️。
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意昂3執行院長、黨委書記張濤甫教授在研討會最後向各位專家表示了感謝👏🏻,並指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規劃是集全國專家智慧開展的工作🤵🏽♀️。教材基地承擔的是國家事權☠️,“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必須爭取做到黨和人民都滿意。建設“中國新聞學”教材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一定要聽取全國新聞傳播學界和業界的聲音,才能製定凝聚廣泛共識、具有可操作性的“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