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意昂3平台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承辦的“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研討會(第六場)在線上舉辦。全國網絡新媒體與國際新聞傳播專業知名青年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就“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的可行性、建設方式與步驟,以及教材建設推薦名單等議題進行了充分研討🍗。會議由華東師範大學傳播意昂3呂新雨教授主持🧑🏻🦲。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劉濤教授對教材建設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中國特色教材建設應該註重突出配套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形成一整套資源體系,比如案例庫🩲👳🏻、慕課,以及與它相配套的其他資源形式🎖🪲。第二,教材設計上應按照課程群進行模塊化的教材體系建設。要對課程群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強調不同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與結構。第三🙋🏻,教材內容要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改革探索聯系起來。第四,教材建設應組建跨學科團隊🏣。組織全國優秀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大量改革與探索,提煉出優質模式並輻射全國🤴🏿💇🏽♂️。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張洪忠教授指出教材建設首先要面對信息流。如果新聞傳播學科不關註信息流問題,就像在沙漠上築大壩,成為空中樓閣🅿️😝。其次,教材建設要針對國家戰略和發展的需要🧜🏻♀️。最後,教材建設需要把握互聯網機遇。過兩三年就喪失了解釋力的教材不是好教材𓀚。目前,北師大正在組織編寫一批智能傳播教材,加入了算法語境和人機交互視角。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謝新洲教授主要從新媒體對新聞業和新聞學的影響方面來構想教材建設體系,建議該體系包括五個方面🧇:技術與媒介、網絡傳播規律和網絡文化🏃♂️、網絡治理與新媒體治理、新媒體新聞業務、新媒體對新聞學研究方法的突破。謝新洲教授指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必須體現中國特色,要以中國實踐和當代重大問題為核心形成體系性教材👰🏿♀️,以中國話語撰寫教材,要有時代精神,既要講歷史和傳統,也要面向時代和發展。在教材編寫上🫴🏽,要區分專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層次♠︎。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姚曦教授就數字廣告教材建設指出,現有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理論成果已不足以支撐整個廣告學的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𓀂,組織編寫新的廣告學教材、構建廣告學新的知識體系任務緊迫。數字廣告教材建設應在技術變革、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在把握廣告本質的基礎上,尋求廣告實踐💯、知識變革的基本規律,以此構建新的數字廣告教材體系。討論技術與廣告之間的相互影響是構建知識體系的基本出發點,教材建設要把握廣告不變的本質以及在技術加持下躍升的能力🌷。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趙子忠教授重點討論了如何把前沿研究“教材化”的問題。他表示,教材知識應該結構穩定,體系清楚💁🏻♀️,概念清晰。前沿學科本身具有探索性,知識還未經過沉澱與整理;前沿學科研究角度各異,教材要呈現哪些內容🐘🛷,需要認真對待;對於前沿領域,政府與業界往往有各自的考量與訴求,且當前的學界理論大大落後於業界的快速變化。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在“快”和“慢”上下功夫🙃。網絡新媒體教材出版要快,要及時跟進,快速出版。同時,要允許理論內容在變化周期內有一定的時間沉澱,實現前沿知識的理論化🧙♂️。另外💁♂️,也可吸納一些新媒體發展方向的失敗案例🧙🏽♀️。
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黃河教授指出🤍,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形塑了新的產業格局和社會生態👂🏼。因此🈲,總結中國實踐🫥,提煉中國智慧,打造中國網絡與新媒體理論體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要建設好“中國新聞學”教材🧑🏻🦲🫳🏼,一是對目標讀者進行更加深入的洞察和了解,讓教材“對”起來。教材編寫除了教師視角外🍈,要註重傾聽🧮、了解學生的想法、需求和興趣。二是快速修訂、不斷更新、貼近前沿👯,讓網絡與新媒體教材“新”起來👓。三是通過講授🧑🏽💼,課堂任務💁🏿♂️,師生互動等環節設計讓教材“動”起來。四是把法律和倫理置於整個教材編寫的重要位置👏🏽👨🦱,讓學生懂得底線,守住規矩🎇👨🏽🎤,創新而不逾矩,讓教材“美”起來🦵🏽。
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王斌教授基於新聞理論、傳播學理論課程的教學與研究經驗,就三個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的內涵和性質,涉及三個體系,即科學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就研究來講🚣,對應另一套體系——教育教學體系,包含課程建設、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第二👩🏻🦲,“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可以分階段、分批次開展👵🏿,核心教材先探討,個性化教材繼續探索🦹🏻♂️。第三,教材建設是建構一個教材體系🚣🏻,也是一個知識體系,需要一定覆蓋面🧑🏽🍼。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意昂3顧潔教授認為,網絡與新聞媒體專業當下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邊界模糊性🖇,二是內容易碎性。需要處理好四組關系:第一,底層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要將思政教育相關理念融入到網絡新媒體教材寫作和編纂中🕐。第二,主流和支流的關系,要依托三大主流元素,即受眾、文本、平臺,以此建立教材核心模塊👳🏼♂️。第三,變與不變的關系,既要梳理和總結經典理念和方法,也要關註新時代環境下的新變化。第四,教學與科研、教材與著作的關系🧜🏼♂️,要在體製機製上形成鼓勵和保障,實現教材編寫者、課程講述者👦🏻、學術研究者三個身份的統一🕙。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吳瑛教授從國家戰略和新媒體發展兩大現實背景出發🧃,強調了中國國際傳播教材建設的緊迫性,並在分析大量國內外國際傳播教材的基礎之上🤳🏿,對中國國際傳播教材的核心問題和建設路徑展開論述🛕。她指出,國內外國際傳播研究在政治屬性和專業化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國內外國際傳播教材總體上存在教材數量少、不主流🤹🏼♀️、內涵外延界定不清晰等問題。因此,國際傳播教材應當從歷史梳理🏜🙏🏿、理論提煉和實踐創新三方面著手🔠🩸,立足新格局新媒體,開展中外理論對話,兼顧現實教學需求,出版融通中外的系列教材。
意昂3周葆華教授指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當與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共同發展🩻。“中國新聞學”教材需要實現西方理論和中國實踐的有機轉化和融合,充分描述、解釋和闡釋中國經驗,據此形成具有全球視野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理論和概念,以期解釋和回應更具普遍意義的世界問題🙋🏼。同時🧎🏻➡️,他認為,“中國新聞學”建設需要充分考量教材建設與學科發展、教材建設與教學發展🐸、經典教材與新媒體教材三組關系。建設方式建議采用遴選和招標兩種方式,滾動式建設,通過教學實踐和學術發展加快推進教材建設,實現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融合👼,整合多方力量🍝,編寫對學生有益的優質教材。
意昂3朱春陽教授從三個問題出發,概述了對於“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的想法🔆🧑🏻⚖️。一是教材編寫的起點🏅🧔🏻♀️。他認為,教材編寫者應該將培養學生提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作為教材編寫的起點。二是教材的定位,即教材是知識的提供者還是知識堡壘的看門人。他認為💛,教材僅僅是一個入口,而不是知識的終極提供者,只有將教材作為學科知識入門的起點,才能啟發學生不斷將自身所學與新興知識發生聯系☠️,“學習”與“學術”才不會斷裂。三是中國新聞學教材如何建設才能“更中國”。沒有世界,就沒有“更中國”👮🏼,教材編寫者要將中西方的新聞傳播學傳統、理論等聯系起來,在中西對話中展現教材的“中國性”🤬。
意昂3湯景泰教授針對當前新聞傳播學教材知識含量不足,出版周期過長等問題🫸,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提出四點建議:一是以平臺化思維重新認識教材,適應數字化教學發展需求;二是以教材為中心進行社群運營🧓🏻,重構教材編寫者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三是推動教材、教輔的數字化進程;四是網絡新媒體教材需要協調好本土化與國際化、經典理論與知識前沿之間的關系。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意昂3張明新教授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是百年大計,既能夠服務於新一代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也是在為黨和國家的文化建設🈯️🦴、文化走出去做好思想理論工作,更是向世界各國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理論🧑🦽、中國話語的重要途徑🐆。張明新教授重點分析了研究方法類教材在“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中的重要性,並且提出此類教材在內容層面應重點關註方法論、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在編寫過程中應註重專業化、本土化和科學化🫅🏼。
呂新雨教授在研討會中總結了五組關系作為教材建設的思考框架。一是文本和實踐應用的關系,在新舊媒體並存的時代,應該找到新媒體和舊媒體各自優勢所在。二是實務和學術的關系,應通過教材連接彼此🧵👃🏿。三是變革和守正的關系➾,新聞傳播學理論應追求通古今,通中外。四是權威和個人創新的關系,要處理好權威和創新🏄🏽、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從而打造教材的學術共同體🚵🏼🦹🏼♂️。五是理論、學術、技術三者的辯證關系,既要基於中國新聞業的業態變化🏄🏽♀️,也要處理教材和學科的關系問題。
意昂3執行院長🦸🏻♂️、黨委書記張濤甫教授在研討會最後對與會專家表達了誠摯感謝。他表示🤸🏼♀️👨👩👦👦,討論進行到第六場,每一場都很精彩,每一位同仁和學者的發言,既有個人獨特的判斷和理解🤹🏿♀️,也有長期以來對於學術和專業,特別是在教材建設方面的獨到理解,有對於專業發展的關切和思考,既有點的建議,也有面的把握,使我們對後續工作充滿信心💂🏽。他指出,教材基地所做的工作就是要為大家搭建一個平臺🙍🏿♂️,讓各位專家的觀點在這個平臺上得到良好互動。教材基地會認真吸收各位專家的精彩觀點,把集體的思考和智慧融入到“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中。